五家老牌B2C-不约而同的曲线走向

淘宝营销引流 2021-06-08 2:05:13 billrestore
6,055 37 0

本文主题淘宝B2C,淘宝业界消息,淘宝营销引流。

3月到4月的走势出奇的一致,说明什么问题??

360buy.com:

五家老牌B2C-不约而同的曲线走向

dangdang.com:

五家老牌B2C-不约而同的曲线走向

Amazon.cn:

五家老牌B2C-不约而同的曲线走向

Newegg.com.cn:

五家老牌B2C-不约而同的曲线走向

M18.com:

五家老牌B2C-不约而同的曲线走向

补充:这个是Alexa排名走势,内行应该看得出。

再对比一下

taobao.com

的走势:

五家老牌B2C-不约而同的曲线走向

应该更能看出很多问题了。稍晚一点我会补充我自己的看法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汇总一些有价值的看法:

10楼

yak_v

(深圳)@10-04-2911:02嘿嘿,这根线跟实体零售的也很像。LZ不妨把过去几年的数据拉出来做比较,会发现都差不多。3、4月份本身就是消费淡季,到7月以后才回到旺季。

17楼

billrestore

(上海)@10-04-2922:58

抛砖引玉。。。

这五家B2C的共同点是,至少有五年以上历史,早已经历了草创阶段,进入了成长期或成熟期。网站有一定知名度,形象定位和商品品类已经基本定型。即使转型,也不会说变就变。更重要的,它们的推广投放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不大,流量主要来自老会员重复消费。

所以,它们的数据应该可以代表B2C的一些共同特征。

显而易见的几点结论是:

1、3月和4月是B2C的传统淡季,同时也是线下零售的传统淡季。两者重叠之下,大多数B2C下滑是正常的。但是今年的下滑幅度大于往年,尤其是四月上半月下滑严重,这已经不仅仅是春节后消费淡季的影响了。(初步猜测,可能是因为此期间玉树地震及上海世博会等事件影响,冲淡了网民消费欲望。资讯类网站及互动类网站流量上升,购物类网站排名下降。)

2、4月最后一周的流量反弹,跟几家网站的五一促销有关。可见各大B2C的促销时间正在趋于雷同。一般都在每年四节前夕(京东的618比较特殊)。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些B2C现在正在做些什么促销。

3、B2C的流量周期性分布和淘宝有极大的不同。淘宝的周末流量和晚间流量相当可观,不低于平时日间流量。而B2C的流量高峰在工作日的上午和下午,晚间和双休日为低谷。两者用户群和购物习惯有明显差异。或者即使同一群用户,他们也趋向于工作时间上B2C,闲暇时上淘宝。

值得探讨的是:

1、淘宝流量的连续上升,是否说明其正在夺取老牌B2C的用户?

最近和一些朋友谈起京东和新蛋,都觉得其价格不像以前那样有优势。一些淘宝皇冠店在价格上开始占优,且服务水平不弱于B2C。除了两者有开票成本差异外,是否原本淘宝以前不占优势的一些品类,目前经营水平有明显提升?

2、世博前政府集中压力测试,对国内骨干网流量的掠夺,是否已经发生明显效应?而淘宝的流量出口,是否比普通网络企业占有优势?

3、五一后,对B2C来说仍为淡季,五月B2C是否会继续下滑?而淘宝是否会继续上升,并在某些品类对垂直B2C造成直接打击?

4、老牌B2C到一定阶段后,发展路线正趋于雷同。新兴B2C有机会了?

22楼

liuping1920

@10-04-3009:00你说的有一定道理。但是,你看淘宝的线下推广就知道了,原因在哪里了。1,和湖南卫视合作,推出了大量的淘宝节目,hitao网的节目,聚集了大批网民。2,大量的线下广告。同理,世纪佳缘,同样如此。。对比这两家的流量趋势,和线下推广的时间,就知道,非常吻合。35楼

cunzhang

(广州)@10-05-1022:55

前面各位的看法都很到位,这里我在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。

对于家电类产品来说,6月之前基本都很惨淡的。因而京东和新蛋的波动比较大。这点综合类的就略显优势了。

对于麦网来说,从上线以来流量持续走高,这得自于其扩张性的市场策略,加之其服饰在上半年一般的态势是销量大,销售额低(单价低)的特点。

此外对于淘宝的流量,这个好说,相对于京东这样百万级别用户的商家来说,淘宝的基数无疑是巨大的,那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网民数,其网购的第一站基本上都是淘宝。所以可以判断着就是“赢家通吃”效应的显现。因而其夺取的应该是增量用户,而飞存量用户。

关于淘宝在4月初的那个峰值可能是商城周年庆所照成的。

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排除误差,如果能搞到网站的运行日志,那就很可靠了

电商运营官为您更新最近最有用的电商资讯、电商规则淘宝B2C,淘宝业界消息淘宝营销引流。了解更多电商资讯、行业动向,记得关注电商运营官!

文章内容不代表电商运营官平台观点

相关文章

37 条评论

  • blackshone
    blackshone 投稿者

    楼主用心了

    回复
  • 日月
    日月 投稿者

    弱弱的问下楼主:这是什么指数?

    回复
  • 深入网络
    深入网络 投稿者

    看不懂,没有文字解释啊

    回复
  • 开水壶
    开水壶 投稿者

    3-4月确实是网购淡季?

    回复
  • crazymerchant
    crazymerchant 投稿者

    只能说明这个问题·· 难不成还是现在人越来越不喜欢网购了?

    回复
  • great_guang
    great_guang 投稿者

    LZ应该是想说,网购时间段、网站流量的集中性吧?呵呵。。

    回复
  • billrestore
    billrestore 投稿者

    再对比一下taobao.com的走势:应该更能看出很多问题了。稍晚一点我会补充我自己的看法。

    回复
  • 哆啦B梦
    哆啦B梦 投稿者

    这个是交易量曲线还是访问量曲线?哈哈,说明2012来了,大家都不网购了

    回复
  • d23833793
    d23833793 投稿者

    我也看不懂

    回复
  • yak_v
    yak_v 投稿者

    嘿嘿,这根线跟实体零售的也很像。LZ不妨把过去几年的数据拉出来做比较,会发现都差不多。3、4月份本身就是消费淡季,到7月以后才回到旺季。

    回复
  • 宜家采购
    宜家采购 投稿者

    alexa 流量曲线图。回答完毕。

    回复
  • blackshone
    blackshone 投稿者

    瞎猜下是不是GOOGLE走了影响B2C,而淘宝相对封闭不受影响

    回复
  • 上海外地人
    上海外地人 投稿者

    没什么,正常淡旺季

    回复
  • renwo713
    renwo713 投稿者

    金九银十

    回复
  • 开水壶
    开水壶 投稿者

    回复:7 楼 @ billrestore 1、TB广告投入2-4月增大?2、由于TB在3-4月针对地面的攻势加大(比如HITAO上线),网购的增量市场上升大于淡季的下降?

    回复
  • kindee
    kindee 投稿者

    期待楼主的分析!

    回复
  • billrestore
    billrestore 投稿者

    抛砖引玉。。。这五家B2C的共同点是,至少有五年以上历史,早已经历了草创阶段,进入了成长期或成熟期。网站有一定知名度,形象定位和商品品类已经基本定型。即使转型,也不会说变就变。更重要的,它们的推广投放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不大,流量主要来自老会员重复消费。所以,它们的数据应该可以代表B2C的一些共同特征。显而易见的几点结论是:1、3月和4月是B2C的传统淡季,同时也是线下零售的传统淡季。两者重叠之下,大多数B2C下滑是正常的。但是今年的下滑幅度大于往年,尤其是四月上半月下滑严重,这已经不仅仅是春节后消费淡季的影响了。(初步猜测,可能是因为此期间玉树地震及上海世博会等事件影响,冲淡了网民消费欲望。资讯类网站及互动类网站流量上升,购物类网站排名下降。)2、4月最后一周的流量反弹,跟几家网站的五一促销有关。可见各大B2C的促销时间正在趋于雷同。一般都在每年四节前夕(京东的618比较特殊)。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些B2C现在正在做些什么促销。3、B2C的流量周期性分布和淘宝有极大的不同。淘宝的周末流量和晚间流量相当可观,不低于平时日间流量。而B2C的流量高峰在工作日的上午和下午,晚间和双休日为低谷。两者用户群和购物习惯有明显差异。或者即使同一群用户,他们也趋向于工作时间上B2C,闲暇时上淘宝。值得探讨的是:1、淘宝流量的连续上升,是否说明其正在夺取老牌B2C的用户?最近和一些朋友谈起京东和新蛋,都觉得其价格不像以前那样有优势。一些淘宝皇冠店在价格上开始占优,且服务水平不弱于B2C。除了两者有开票成本差异外,是否原本淘宝以前不占优势的一些品类,目前经营水平有明显提升?2、世博前政府集中压力测试,对国内骨干网流量的掠夺,是否已经发生明显效应?而淘宝的流量出口,是否比普通网络企业占有优势?3、五一后,对B2C来说仍为淡季,五月B2C是否会继续下滑?而淘宝是否会继续上升,并在某些品类对垂直B2C造成直接打击?4、老牌B2C到一定阶段后,发展路线正趋于雷同。新兴B2C有机会了?插一句,我们感觉Google的动静的影响不是很大。这一点其他同行可以发表一下意见。

    回复